阅读历史 |

第1547章 惯性的力量(2 / 2)

加入书签

随便哪个机会,心一横,就能分开,可这女人就是不走。

心理医生劝她不要重蹈覆辙,她还大发雷霆。

医生就很疑惑,为什么这女人明知错误,还依然愿意待在错误里?难道有东西让她乐在其中?

一番深挖,结果惊人——这个妻子竟在受虐的过程中有爽快,她对犯错有情感上的需求。

怎么解释呢?

这个女人每次挨打被虐,但当她的丈夫回归清醒,想要回头时,就会道歉、乞怜。

这个时候,她就顺理成章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。她可以肆意辱骂、指责,向他人散播自己的苦难。她享受道义上的优越感和报复的愉悦,同时也从受虐方转变成施虐方。

变成书里面是这样解释的:通常,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,为了使痛苦得到补偿,他们会自认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。这样一来,她们便会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报复的爽快。她们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,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,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“滋养”。

为了延续这种爽感,她们必须体验受害的感觉。

如果侮辱没有发生,这一情绪模式还会饥渴,甚至会指导她制造受辱的情境。

如果从脑科学角度解释,会是这样:我们会渴望一直让神经回路处于激活状态。这就是大脑微调自身功能的方式。

这才是最令人瑟瑟发抖的部分。

试想一下,如果你有个“喜欢发火的情绪模式”“沉迷游戏的生活习惯”或者“遭遇背叛的心理需求”,这些已经形成的回路,会在你的潜意识里驱动你走进它们。

就像不断扩大的黑洞,要吞噬我们更多的精力和生命。

前几日唐阳羽无意间看了张德芬的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,里面也提到了类似的情绪模式。女主角若菱在追寻真我的路上,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:“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,我全新地接纳这种感受,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